翼视角 ▎外来和尚念好经的三块基石发布时间:2018-09-07 14:21:43 作者:天翼人力 文章来源: 浏览次数:
从前有座山,山里有个庙,庙里有和尚。
曾经听说过很多和尚的故事,却不曾这般详尽。
KPI(关键绩效指标)、BPR(业务流程重组)、职业经理人制度……
管理无处不在
从前有座山,山里有个庙,庙里有和尚。
曾经听说过很多和尚的故事,却不曾这般详尽。
KPI(关键绩效指标)、BPR(业务流程重组)、职业经理人制度……
管理无处不在,有人有物的地方就有管理。
规矩引导人的行为,管理的真谛在“理”不在“管”。
看懂和尚们的故事,方得管理奥义。
和尚们的故事
一个和尚挑水吃,两个和尚抬水吃,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大家都知道。
上面知道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后,就派来一个管理专员,专门负责协调问题。管理专员作为领导也不挑水,排个班让大家去挑。
吃水的问题解决了,三个和尚的矛头又指向了管理专员,外来的一个和尚,什么也不干,每天指使他们干活,这算什么。
紧接着又出现吃饭分粥不均的问题。
按着挑水的路子,和尚们每天安排一个值班的人负责分粥,但是这个值班的人总是第一个给自己装得满满的,然后给别人分,分到最后那个人,往往就剩个锅底,吃也吃不饱。
小小的寺庙又闹了起来,搞起了小团体。
管理专员想出了一个办法,一下子服了众。
“轮流分粥,分者后取”,让分粥者最后取粥,这样分粥的人就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,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,自己最后也能得到平均的数。
经此一事,大家一下服了管理专员了,同意他主持寺里的大小事宜。
KPI解决吃水问题
一座庙就是一个社会。
和尚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吃水问题,这是生存必须。
而和尚挑水的争端折射出管理中的“权责利”问题。
权责利的基本原则是对等,担多大的责任就得有多大的权利,就该享受相应的利益。
在组织中,每个个体都应该各司其职,各敬其责,不能让“雷锋”成为常态,更不能有允许“滥竽充数”之流的存在。
对于管理者而言,对等的权责利需要KPI来保障,标准、流程和制度应该成为一个组织最核心的要素。
三个和尚负责挑水,可以每人轮值一天,也可以当日定量,多者有奖,少者有罚,这样才能提高运转效率,减少沟通和管理成本。
BPR化解吃粥争端
吃饭争端的解决一开始照搬了挑水的模式,结果失败了。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,不能一概而论。
BPR(业务流程重组)也是管理者们经常用到的,应对更加复杂的问题。
通过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,BPR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,实现管理在成本、质量、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优化改善。
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统一起来,是管理优化改善的重点。
经过"轮流分粥,分者后取"的流程重组后,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分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,倘若分得不匀,最少的那碗肯定是自己的了。只有分得公平合理,自己才不至于吃亏。
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,改进流程,增加更多控制和制衡,公平合理地解决分配的问题,这就是业务流程重组的必要和重要性。
外来的和尚好念经
在这个故事里,有一个核心人物,就是管理专员,角色定位(Role Definition)即职业经理人。在现代企业里,这个角色未必讨人喜欢,因为他是外来的和尚,这是ERP(企业资源计划)的一部分,当然并不是全部。
外来的和尚确实会比当地和尚会念经?
这并非是一概而论的,但是在老板眼里,能带来利益的和尚才是好和尚。
从外面找来的人有三个优势:一是这个人有新技术、经验、资源,能够快速改善企业状况,为公司带来可观的利益;其二,外来的人没有背景和团体,操控性比较好,其三,内部培训、人才成长等方面投入的人力、财力、物力和精力巨大,“高薪挖角”一定程度来说更加具有经济性、时效性。
现如今,越来越多的公司摒弃熟人好办事的理念,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,打破重组现有局面,满足企业人员建设及管理配置。
但是外来的和尚也可能水土不服,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
这就是更加深远的问题了,外来和尚想念好经,还需要真正做出成绩,扎根下来,适应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