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几天,网上流传北京大学考试学院秦春华院长写的一篇文章,题目是:《北大院长面试上海学霸:他们就像一个模具打造出的“家具”》
写到:
学生们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,一个个光鲜亮丽,就像他(她)们提供的申请材料一样。
无一例外,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成绩优异——至少位于年级前5%;艺术特长突出——至少会一种乐器;获得过各级科技创新奖励——至少是市级二等奖;热心公益事业——至少去敬老院给老人洗过一次脚;等等。
在慨叹上海学生综合素质高的同时,我也隐隐有一丝遗憾:他(她)们看上去太完美了,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;他(她)们看起来也太像了,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“家具”一样。包括他(她)们在面试中的表现也很相像。一个个正襟危坐,面带微笑而不露齿;说话时吐字清晰,抑扬顿挫,仿佛在深情地朗诵一首诗。
一个学生上来就说“子曰……”我打断他,问他叫什么名字,他告诉我之后,接着说“子曰”,我再次打断他,告诉他我不关心子怎么曰,我关心的是你想说什么。他却涨红了脸,一句话也说不上来。
一个学生自信满满地坐在我面前,等着我问各种可能的问题,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。
我说“我没有什么问题问你,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?”
她完全没有料到我会提出这种问题,顿时惊慌失措,张口结舌,几乎要哭了出来。
这个问题,不但是莘莘学子们没有准备好,一些职场上的老手,工作多年的职业经理人,面对这个问题时,也常有不及格的现象。
这是不是非常有意思?我们做HR做猎头,常常遇到这样的人才。在面试接近尾声时,面试官讲:“我的问题问完了,你有什么问题问我吗?”
看似不经意的一个收尾,却占了整个面试的半边天,甚至是重头戏所在。
很多外表光鲜、证书带了一大堆,经历远远超出企业要求的人才,面对这个问题时,却措手不及,或是表现不尽如人意。
但这个问题,对于企业也好,对于企业与人才的结合也好,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,“是起点,也是终点”。只是,很多人没有面对这个问题的准备,或是习惯于没有准备。
人才想的是,我具备了各项硬件,具备了充足的岗位经验,你有什么项目有什么问题,放马过来就是,我肯定能给你解决掉。
而实际上,到了企业之后,会发现面临的问题都是自己没有准备的,而自己的一些技能也派不上用场。于是,试用期未过,人才与企业就分道扬镳。
有位名人说过:“看一个人才,不是看他的回答,而是看他的问题。”
在怎样的情形下能提出来有质量的问题呢?
对于你所要任职的企业,事先查阅了解,包括所处行业、主打产品、客户对象、内销外销;行业涉及的新技术、相关法律法规、产品更新换代频率、竞争对手情况,人才需求,一一作相应了解;
这样的人,表现的虽然严谨,但实际上如果不做这些准备工作,严谨只是表面上的。
这一现象的本质,是主动与被动的问题。
到了企业里,你是一位人才,在生活中,你是一个人,在朋友圈中,你是一个伙伴。那么,你是主动参与,带给大家阳光与帮助呢?还是被动接受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?区别很大,积累三、五年之后,差距更大。
譬如,一个小伙子,年纪过了三十,对象还没着落,突然有一天,回家宣布,自己处女朋友了,那么,体会一下,家长是不是大量问题问过来?
这些问题,包含了父母对于生活的理解,对孩子的期望,对于两人合适与否的判定,他们需要各方面的信息。如果能按这个精神与企业对接,问出相似问题,那么,这个人不是人才是什么?能不能有效合作先放在一边,最起码务实、具体、严谨的态度会令人肃然起敬。
◆当一个人才,面对自己的雇主,从来没有问题要问的时候(或很少),他对于工作是应付的。
◆当一个朋友,从来不主动打电话给你,或从来不主动问起你的情况时,这个朋友与你是疏远的;尽管吃饭也是AA制,尽管每次都谦和有礼,但,这样的朋友是没有温度的。
◆当一个客户,从来没有问题反馈,也不提更多要求时,可以肯定,你正在失去或已经失去了他。
◆当你的孩子,沉迷于手机,没有什么疑问想找你探讨时,他已经和你失去了沟通的基础。
关心你的人,爱护你的人,一定有事情会问你。
问,也要有层次,有分寸。
企业里分了决策层、督导层、执行层。
决策层问政策、方向、预测的问题,督导层问原则、流程的问题,执行层问专业及时间进度问题。
如果跳过自己的能力或层次发言,不但显得唐突,也让人担心你是否眼高手底,无法约束。那时真的是“献丑不如藏拙”。
武将岳飞,问及皇帝立储之事,是不得体的;(高宗从北方逃回临安,已失去生育能力,并且这实在不是武将所应该问的事情);
新到华为的大学生,对公司战略及管理写了洋洋洒洒的万言书,也是不得体的。
这两者,一,越过了层次界限,二,太过唐突。
对于自己还不了解的事情加以评论建议,不但不庄重,不负责任。
最后讲一个故事
唐代张商英学佛的故事。张商英是一位宰相,看到太太把维摩诘经装订得极其精美,便反对说:“我们对于圣贤的书也没这样过!”。于是,想写《无佛论》。
但他太太不简单,很有辩证法,太太说:“既然无佛,还论什么?你要批驳这本经典,也要看看它错在哪里。”
张商英是务实的学者,于是开始阅读佛经,找它的漏洞。有一天看到经中有句话,是“此病非地大,亦不离地大”。叹道:“胡人居然也能说出这样的道理!”据说他最终越看越深入,最后悟道了,得到了佛法的益处。
举这个例子,便是想说,没有真正的理解,是问不出问题来的。务实之人,不会轻易发问。如果时间仓促面试时要应对这样的问题,也要衡量一下,如何提问才会更得体,更有分寸。
总结一下
不关心不爱你的人,被动的人,没有准备的人,不专业的人,没有担当的人(或至少不想为你或你的企业而担当)。
以上所有人,在这个问题面前,都将大跌跟头。这样是不是很容易鉴别?诸位HR或猎头顾问,在面对来应聘的人才时,一定要记得问这个问题。
“你,有什么问题问我吗?”
当然,拿这个问题问问自己,也是很好的反思。而身边若有朋友经常问候你的相关情况,问东问西,那么,请记得珍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