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段节选自《战国策》的古文说的是,魏国贤臣季良看到一个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,可却驾着车往北走,车夫还巴拉巴拉强调了半天:“我的马好,我很努力,我善于驾驶……”却不知道方向搞错了,自己的能力越强,就离目的地越远。这便是成语“南辕北辙”的来历。
“南辕北辙”,中国人很熟悉。新时代的商场中,也有类似的“跑步机陷阱”概念。一位商界名人在谈到企业发展时,以“跑步机”为喻:
你可能跑得非常努力,跑得满头大汗,跑步机上显示你跑了一万公里,但是,“停下来你还是在原地,不停下来你也还是在原地”。
两个月前,《解放军报》一篇署名文章就把“跑步机陷阱”引伸到了最近正处于风口浪尖的共享单车企业身上。
国内一家共享单车企业,曾经意气风发、动作频频,看似在大跨步地前进。但由于脱离了企业实际、背离了发展规律,最终陷入困境。这就好比在跑步机上奔跑,不仅永远抵达不了“远方”,还有可能跑到筋疲力尽,狠狠摔上一跤。
有学者认为,这些企业不断融资、并购、扩张,为的就是掌握更多资源,以为这样就能实现发展。但实际上,他们的辛勤汗水换来的,只是跑步机上“一万公里”的读数。
几天前,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《交通运输新业态用户资金管理办法(试行)》,明确规定“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押金最长退款周期不超过 2个工作日”,这无疑是为已深陷困境的一些共享单车企业敲响丧钟。比如尚需退还1600万客户押金的ofo小黄车。
20年前的互联网泡沫 昨日旧船票里的今日故事
其实,近年来随着各种新业态的出现,很多企业都曾有过似曾相识的“跑步机陷阱”阶段。上世纪90年代末,国内第一批互联网企业诞生,很多人看到互联网中蕴含着巨大的财富,却在还没有搞清方向的情况下,倾尽积蓄大规模融资,一头扎进了初代互联网经济的大海中。
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的网民,笔者就曾经历过那个疯狂的年代。记得当时注册域名成了抢钱途径,1999年,网易光卖163.net这个域名,就挣了5000万——20年前的5000万,足够在北京二环买一个小区了!记得当时作为网易社区的小主管(版主的上一级,也是由网民担任管理人员),笔者每月竟也有800元工资可以拿。
记得那个年代最牛,也是中国最早的电子商务公司8848,广告铺天盖地,东西卖得比今天拼多多还便宜。当时的公司负责人王俊涛,也就是微博时代的大V老榕,各种新概念铺天盖地。而其本人,又是参与IP电话诉讼,又是玩AK-47,还时不时飞个利比亚伊拉克追踪各种热点事件……
可惜20年过去,当淘宝京东们富可敌国时,谁还记得早早破产的先行者8848?
泡沫终究是泡沫。早在2001年,国内第一波互联网泡沫被戳破,不仅有很多像8848这样原本红红火火的互联网企业倒闭,就连新浪等如今的互联网巨头都有过那每一段岌岌可危的危险时间。
如今,时光荏苒20年,20年前死在沙滩上的前浪早已烟消云散,但仍然有很多新的浪花前仆后继往作死之路上狂奔,比如刚被敲响丧钟的部分共享单车企业。20年来,多少企业重复着融资—大撒币—资金链断裂—作死的循环,共享单车绝不是最后一个。
为什么会这样?有些人认为这些企业根本就是想骗融资。其实不然。能赚钱谁不想赚钱?除了成立伊始就把自己定位为庞氏骗局的骗子公司,没有人不想成为第二个阿里巴巴、第二个滴滴打车。
《解放军报》文章给出了这些企业失败的原因:他们忘了追问“资源”的本质——只有能被自己转化为实际价值的东西,才是真正的资源。如果费了很大精力,弄来的是自己用不好、不会用的“伪资源”,又何异于在“跑步机”上徒劳地奔跑?
十几年前,电影《大腕》的最后,李成儒饰演的精神病患者在疯人院里各种投资新词,其实就说明了这个问题。很多企业的项目前景广阔,但进入市场后因为各种各样的“资源”诱惑,沦为砸钱“大撒币”,最后资金链断裂,完蛋。
跑步机上的你,值得更好的
其实不仅是企业,对于个人道理也是一样。《解放军报》上的这篇文章认为:
有的人每天刷微博、读网帖、看公众号,忙得不亦乐乎,以为这样就能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。但实际上,他们不仅难有长进,反而变得更加迷茫、焦虑。之所以如此,就是因为他们把大量精力花在了无法“为自己所用”的东西上,跑了半天,还是在原地。
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人——每天大量的时间花在各种成功学、各种新概念新词汇上,谈及各种成功人士如数家珍,说起各类新业态和成功学滔滔不绝,可唯独自己每月挣着两三千的工资,大叹自己怀才不遇。有刻薄的评论认为此类人“吃着地沟油的命,操着中南海的心”。
还有一类人也许没这么善于言辞,但同样有着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。像电视剧《欢乐颂》里樊胜美念念不忘的那句话:“你值得更好的。”他们总认为自己应该有更好的前途,而且他们也的确在为此努力——每天学习大量的知识,考大量的证,希望有朝一日改变自己的命运。但可惜他们不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才华和储备变现,因此学了再多,也仿佛在跑步机上原地踏步,难有改变。
这些人真的没有才华吗?其实也不是。首先他有改变现状的想法,其次他努力去吸收各种有用没用的知识试图充实自己。这两点便把他与其他碌碌无为者区分开来。但可惜的是,他没有找对自己前进的方向,所以南辕北辙;他没有弄清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资源,所以吸收再多“知识”也是在跑步机上原地踏步,除了蹉跎掉自己所剩无几的青春岁月外,再没有别的用途。
有人刻薄地评价这种人是“垃圾”,其实现代社会哪有什么真正的垃圾?不过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已。这种时候,真正可以帮助他的,是一份量身定制的特长分析,是一份量身定制的职业规划。
这种时候,他可能需要一名优秀猎头的帮助。
猎头,不是简单的职业中介,它还承担着企业顾问和人才经纪的重要角色。
“猎头”在英文里叫Headhunting,香港和台湾方面把它翻译为“猎头”,意思即指“网罗高级人才”。专门从事中高级人才中介服务。
对于猎头的概念,现在很多高级人才乃至一些专业及极强的人士,对此已不陌生。但是,很多人,对于猎头概念的理解,还是有些简单粗暴的,认为猎头就是点对点,企业或大公司有需求了,不方便自己出马或信息不足,委托猎头这类人才公司进行高端招聘或对接,或是定向挖掘。
猎头公司要做的外围工作,实在是太多了。简单讲有如下:
■要了解企业的文化,哪种类型的人才进来才能更好地生存或发展;
■要了解企业的战略,根据企业三年、五年,甚至五年以上的长远规划,企业应匹配什么样的人才;
■要了解企业的定位,根据企业的技术、市场占有率等特点,判断企业在同行业或相关价值链上的位置,价值点在哪里,配置什么样的人才是最能提升企业价值的;
■对企业进行诊断,例如很多专业性强的老板,需要匹配管理型人才,一些粗放式老板,需要匹配高度负责、独挡一面的总监级人才;一些事必躬亲、效率较低的老板,匹配一个时间管理能力及条理性极强的秘书。一般来讲,企业提出来的需求是根据自己当务之急提的,而如何配置才能更有效,猎头公司通过诊断及沟通,能给出进一步的优化服务。
等等。
若不掌握这些基本要素,猎头工作就会陷入效率低下、客户不满意、或是客户反悔、或是人才无法胜任乃至生存诸多问题。总而言之,猎头是一项相当系统、专业的工作。而绝非喝喝咖啡、对接一下双方的待遇条件那么简单。
这里想起一个小故事,一位青年,找到大师说,自己一直没有被人赏识,如何突破。大师将一把沙子撒到海边说,你把刚才的沙子捡出来,青年摇头。大师又把一粒珍珠撒到沙滩上,问,你能找到它吗?青年人很轻易地拿回了珍珠。
能否被人赏识及重用,问题在于你是珍珠呢,还是沙子?
眼下对还在“跑步机”上纠结痛苦的你来说,赶快从跑步机上下来,找到前进的方向,将自己挥洒的每一滴汗水,变现为真正改变现状的财富,才是你最需要的。
你,值得更好的。